北京理工大学留学预科

北京理工大学留学预科教师团队

朵英贤
朵英贤
教师团队
中国工程院院士 u3000u3000朵英贤,男,自动武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u3000u3000所在学科是兵器科学与技术,主要研究方向为武器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武器智能化、武器动力学等。长期从事自动武器的研究与开发,为我国自动武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技术总负责人研制的某式轻重两用机枪,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至今仍是我军主要的武器装备之一。担任总设计师研制的95式自动武器,总体性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已陆续装备全军。曾获甘肃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8910”工程三等功,“976”工程荣誉奖,“9910”工程一等奖。主编《兵器工业科技辞典·轻武器》,获1998年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近代兵器力学丛书》,共14册。出版《工程中的纵向振动》、《自动武器设计新编》、《火炮与自动武器技术》等著作多部。u3000u3000曾任第二、三、四届中国兵工学会常务理事,第五届荣誉理事;第三、四、五届轻武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二、三届国防科技图书基金委员会委员;高等工业学校枪炮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担任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u3000u3000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学部院士。
汪顺亭
汪顺亭
教师团队
中国工程院院士 u3000u3000汪顺亭,男,1935年1月7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籍贯山东省肥城县。 惯性技术与导航设备专家,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0七研究所研究员。u3000u3000汪顺亭院士长期从事舰船惯性导航系统、原理方案和惯性平台研制工作。我国自行研制的舰船用高精度、长寿命、动压马达液浮陀螺惯性导航系统主要完成人,1994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了多型惯性导航系统的研制。代三型舰船惯性导航系统原理方案课题负责人。第二代舰船惯性导航系统主任设计师。创造性地设计了原理方案,采用双重信息导航方式、三点两组位置误差信息精校准等先进技术,应用符合实际的工程设计方案,解决了“奇点校准”难题,提出提高系统精度和可靠性的新方法-“无监控陀螺的H调制技术”(系统监控),仿真证明可行,有工程实践基础。2001年在北京理工大学从事科研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期间承担《惯性/水声组合导航技术研究》、《惯性导航系统工作模式研究》、《水下无人潜器及导航技术》、《极区导航技术》、《舰载机惯性导航系统动基座对准技术》等多项课题的首席技术顾问,发表专利、论文多篇,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多名。u3000u3000汪顺亭院士,1962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包曼国立技术大学,同年回国后分配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07研究所工作,196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获高级工程师职务,88年获研究员职务,历任研究所专业组长、研究室副主任、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兼副所长;现从事光纤陀螺技术及捷联式(无平台)惯性导航系统的研究工作。由于工作需要,95年曾被任命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对俄独联体技术引进领导小组高级顾问,从事国际技术交流和技术引进工作。99年回所工作。前后担任过天津市科协二届委员,国防科工委惯性技术军工组成员,军用惯性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导航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学术交流部主任,《惯性技术学报》编委会副主编,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7研究所首席顾问、研究员,东南大学兼职教授等多种职务。汪顺亭长期从事舰船惯性导航系统、原理方案和惯性平台的研制工作,是中国自行研制舰船用高精度、长寿命、动压马达液浮陀螺惯性导航系统的开拓者之一。在国家重点项目代(915-2A、915-2B、915-2C)舰船惯性导航系统的研制工作中任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原理方案设计,系统分别装备各类舰艇,多次完成国家重点工程试验和测控任务。“915-2A”获国家科学大会奖、“915-2C”获国防科委三等奖;他还在在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第二代(915-2D)舰船惯性导航系统研制工作中任主任设计师,主持设计、研制和试验全过程,系统改进原理方案,成功地进行了简化、人机工程和物理设计,采用双重信息导航方式提高了定位定向住处的可信度和可靠性,采用三点两组位置误差提高了精校准方位测漂精度,按实战要求设计了“奇点校准”方案。u3000u3000通过上述工作,使中国舰船惯导系统成功地完成了海上鉴定试验,解决了国家重点工程重大关键技术。汪顺亭还主持设计了第二代派生产品惯导系统的修改设计和研制工作,该系统装备测量船,圆满完成了同步卫星和澳星发射等重要测控任务。1991年曾获中船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1993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为获奖人。他还提出了提高系统精度和可靠性的新方法“系统监控”(无监控陀螺的H调制技术),综合处理两套动态备份系统的信息估计漂移校准系统,有工程实践基础,仿真试验证明可行,为中国舰船惯性导航系统的研制成功和推广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u3000u3000汪顺亭在《惯性技术》等学术刊物及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上还发表有《船用惯性系统中多重信息的获得与应用》、《船用惯性系统的研制》等多篇论文。主持审查了多项惯性技术与导航设备标准。合译著《惯性导航应用理论》;参编的《船舶导航仪器设计手册》获船总科技进步二等奖,为第三获奖人。
毛二可
毛二可
教师团队
中国工程院院士 u3000u3000毛二可,男,生于1934年1月。1956年在华北大学工学院(现为北京理工大学)雷达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u3000u3000主要从事雷达系统及其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在雷达杂波抑制和新体制雷达方面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对我国动目标显示、动目标检测技术、合成宽带脉冲多普勒雷达体制做出了重大贡献。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基础预研973计划项目、863计划课题在内的30多项重点科研任务。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6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u3000u3000曾任原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原总装备部多个技术专业组专家、北京电子学会常务理事,现任空军科学技术与人才培养顾问、北京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雷达与声纳分支主编、IET高级会士。u3000u3000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4年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北京市优秀教师奖。所领导团队先后获得“全国先进科研集体”、“国防科技工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5年首届“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等荣誉。
王 越
王 越
教师团队
中国工程院院士 u3000u3000王越,男,生于1932年4月。195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工程系,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兵器工业第206所所长,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雷达与通迅系统专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u3000u3000长期从事电子学与通信领域的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信息系统理论。提出并建立了我国电子工程对抗系统的理论体系,主持研制出多部高性能的火控雷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总装预研项目1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四等奖1项,2001年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1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出版专著4部。u3000u3000所讲授的课程《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导论》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出版的教材《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理论》被评为国防特色优秀教材,带领的教学团队2008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教学成果《重点理工大学培养的人才素质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获2001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获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与实践》获2009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u3000u3000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863计划”国家安全领域专家组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信息类研究生教育委员会主任等社会兼职,现兼任国防科工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士。u3000u30001992年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获得兵器工业勋章奖、光华基金一等奖,1995年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6年获得“全国兵器工业先进工作者”称号,1999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年获得“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奖”。

学校首页| 学校简介| 课程列表| 学校新闻| 学校相册| 教师团队| 联系我们

北京理工大学留学预科课程请咨询:

沪ICP备18018862号-2 电子营业执照电子营业执照 教育 教育 全国教育网站 全国教育网站 企业信用等级AA级 企业信用等级AA级 版权/投诉 免责声明 注册 登录

本页信息由注册用户(机构和个人)自行发布或提供,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终以该用户官方信息为准,任何关于对该用户的推荐都不能替代您的考察核实, 本站不承担该用户
发布/提供信息的行为 或内容所引起的法律责任。当您认为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被侵犯, 请立即向我们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电子邮箱:8068606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