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分享:如何面对高考的成与败

来源:北京天悦学校 时间:04-23

亲爱的朋友们,

今年是恢复高考的第四十个年头,而今天恰逢广大考生刚刚结束高考。四十年间,全国有两亿多考生参加了这场与青春、与理想切切相关的盛筵,我也想跟大家聊一聊我眼中的高考。

这两天在我们的办公室,同事们聊天的话题也都围绕着高考。有些同事甚至依然能够清晰回忆起当年的考试场景,纠结一道数学题是选B还是选C,忘记极其相似的英文要如何落笔,后悔是不是早知道多背几遍政治书。恢复高考四十年间,这种“魔障”一般的心理一直轮回在一代代考生中间。果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吗?

在我读书的那个年代,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上学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高考上大学,双耳不闻窗外事,似乎学生时代便只有了考试和成绩。即便是体育课,那也是跟成绩挂钩的。高考后有多少考生后悔为了某道解不出的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后悔没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某个知识点上……但其实这种捶胸顿足,这种遗憾正是内心对于生活向往的映射- 关于我能否考上理想的学校,我能否生活在我心仪的城市,我能否实现自己的梦想。

很多学生次感受到了内心力量的觉醒。所以高考无论成功与否,都一定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就像很多年后,在高中的同学聚会上,大家不再提及当年的考试,反倒是美化起那貌似枯燥单一的学生时代,回味起学校的一蔬一饭,忆起那稍带着口音却风趣的老师,提起班级里盛传的武侠小说,念起那些记在笔记本角落一行行的诗歌。在高考过后,我们慢慢开始用大脑来思考生命,追逐生活之美好,试图在浩瀚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我们赫然发现,原来每个人都不是孤单的个体,在群体中我们开拓了新的视野,不断开创更高的目标。作为一代人,内心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很多年后,我走访了很多世界名校,接触了很多国内的优秀教育者,开始思考如果教育不等同于知识的给予,那么什么才是更好的教育?哈佛“核心课程”的设计者亨利·罗索夫斯认为好的教育“能够让学生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写作;在某些知识领域具有较高的成就;对宇宙、社会及人类自身有深邃的理解;勤于思考伦理道德问题,具有明智的判断力和抉择力;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于世界各种文化及时代有深刻的认识”。像国际文凭课程等一些国外成熟的教育体系,强调“探究式的自主学习法”,强调成为“终身学习者”,再结合中国文化的精髓,顺应天性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作为中心,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便是出自相同的考量。

这个年代,面对教育的选择显然比过去宽泛了很多。当学生家庭选择国际学校的时候,我想那一定不是出自于逃避,而是基于教育理念的一致性。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一定对自己的内心笃定不已,在人文与自然中能找到完美的平衡点,从而终其一生追寻富有意义的生活,不仅成为更好的自己,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周边的世界。

我们的一生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抉择。高考只是定格的往事,只不过它恰巧成了大多数人所面对的场重要的选择。十八岁懵懂的、不谙世事的你我才会受困于这一现实的考量;而忠于梦想的你我,早就将这些马修·阿诺德所谓的“曾经被了解过的与被述说过的的一切”看得风轻云淡。

夏日的焦躁、不安终将远去,愿力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想要了解更多国际学校相关招生资讯,可以关注本站或添加关注公众号(zxxzxb_yuloo)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关注,掌握更多相关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