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领科教育上海校区 编辑:佚名
热烈祝贺领科教育国际高中一组同学(4人)在2017英国皇家化学**化学新星挑战赛中,在最终60支队伍的激烈竞争下,突破重围,夺得“全国前十”的荣誉!
冠军:成都七中(团队号32) 亚军:南京外国语学校(团队号10) 季军:南京外国语学校(团队号37)
其他获得前十名的队伍分别来自(排名不分先后):
南京外国语学校(团队号01) 领科教育上海校区(团队号14)
南京外国语学校(团队号17)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团队号22)
南京外国语学校(团队号25) 深圳中学(团队号26)
南京外国语学校(团队号34)
在如此强大的竞争对手下,领科是上海唯一一所挤进前十的学校。
化学新星挑战赛
“化学新星挑战赛(RSC3)”源于英国20年历史之久的著名Top of the Bench化学竞赛,由全球最权威的化学学术组织——英国皇家化学**主办,是英国中学历史最长、覆盖范围最广、深受欢迎的理科竞赛之一。为了适应中国学校的学生水平与组织形式,英国皇家化学**基于Top of the Bench比赛形式与命题规则,专门针对中国地区学生组织了“化学新星挑战赛”。
我们参赛的两组队员
赛况
2016年12月10日,全国700多支队伍参加了英国皇家化学**新星挑战赛(RSC3)预赛,共有60支队伍进入决赛。
2017年3月25日和3月26日,我校两组队员在北京参加了决赛,同学们表现出了非常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不断尝试,直到最后一刻。终于,我校四位同学在决赛中摘得了“全国十强”的奖项。
荣誉时刻
【Top 10 in China】
郑雅岚(Bonnie,AS-6)、曹阳(Jessica,AS-6)、郑景耀(Harrison,Pre-2)、施展 (Kevin,Pre-2)
另一组进入决赛的同学是:周怡含(Diana,AS-1),陶烨敏(Betty,AS-1),楼凌霄(Ender,G2-1)和林冰慧(Icey,G1-6)。
恭喜同学们,为同学们鼓掌!
比赛过程分享
在比赛过程中,同学们分工合作、合理布局。他们每个人都为团队默默付出,力争做到比较好。比如曹阳同学在赛前整理了很多资料给大家分享;比如林冰慧同学,不仅能把元素周期画下来,还熟记了每个元素的特性;比如郑景耀同学在大家有不懂的问题时,积极提供帮助......现在,让我们先看看他们的“比赛花絮”吧。
赛后感想
【**组发言】
施展:非常感谢化学系的老师!化学组的每位老师都给我们进行过辅导。比如2-3周前,陈琦老师给我们做模拟实验。我们能获得全国前十的荣誉,与这些老师的辛苦密不可分。其次我要感谢的是队友们。比如郑景耀的奇思妙想,以及两位学姐在化学上的深刻造诣。我们每次实验从未有人缺席,虽然从没想过要得奖,但既然进入决赛,就一定要做到比较好!
郑景耀:在比赛中,我们的战略也很好——“以小取大”,有所侧重地去做题目。在准备过程中,觉得自己拓展了不少化学方面新的知识。另外,真的感谢我的队友们,大家默默付出,任劳任怨、背元素周期表、生病却坚持比赛.......在实验的过程更让我们感觉到,心态好就会有好结果。
郑雅岚:我觉得能有个和谐的团队氛围是必要的。此次比赛能获奖,首先要感谢陈琦老师。她让我们原本沉闷的团队活跃了起来。同时,老师在课后花了很多时间辅导我们,并整理了很多有用的资料。其次,大家在实验过程中分工合理,大家先看题目,说出想法。比如一个人写实验设计, 另外一个统计数据。这些都让我记忆犹新。
曹阳:在这次比赛中,感触很深的是我的队友们。尤其是Bonnie(郑雅岚)在身体不舒服的情况下,为了比赛站了三个小时。大家在配合上,都非常有默契,我为自己能有这样的团队感到非常幸运。
【第二组发言】
周怡含:这次比赛,让我在思维和逻辑方面得到了很多锻炼。比如酸碱的检测:如何在不用酸碱指示剂的情况下,分析出物质的酸碱。这对于我们的逻辑和推理有很大考验,有些现象我们确实不知道,但可以凭已有经验推断出来。这类竞赛,让我觉得化学不仅仅只是课本上的知识,还有更深层的应用价值,它打开了我化学世界的大门,给了我新的想法和探索动力。
林冰慧:我们也是分工合作比较好。在实验的时候我们会先定方案,遇到问题时再根据情况修改方案,并将实验类型分类。先由我们AS的同学看下思路,然后让其他同学去推算判断。
陶烨敏:我认为我们四个人的参与都非常重要。能参加这次比赛就已经很美好了。在我和周怡含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林冰慧一直照顾着我们。我们的小组虽然没有获奖,但在看到我们学校另一组同学获奖时,大家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楼凌霄:我的队友们都很尽心尽责。我觉得我的团队配合非常,我们拥有着良好的心态去体验这次比赛。同时,两位队友也是急救社成员,侧面反映出大家的“多才多艺”,哈哈。
当被问及,参加这次比赛有什么感想时,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把最真诚的感激给予了团队,也给了老师。他们共同讨论、互相促进、彼此感恩。在短短一个小时的采访中,他们讲诉最多的,不是自己有多难、做了多少功课,而是队员们多给力,付出了多少心血。大家同样感激的是,化学组的老师们——尤其是陈琦老师。郑雅岚说,陈琦老师在赛前,常常陪同学们做实验做到晚上八点半。帮助他们查资料、筛选试题和反复练习。在其他每一位同学口中,都对陈琦老师百般致谢。当这些情谊传递到陈琦老师耳中时,她说:“陪孩子们成长很幸福,感谢他们喜欢这个有诸多毛病的我。荣耀颂赞归于大家”。
这就是领科的学生和老师。他们携手共进,彼此感恩;不因获奖而骄傲,不以失败而气馁。学生们精进学术、不断反省;老师们呕心沥血、不计得失。在领科,我们都遇到了更好的自己!再次祝贺同学们!
领科教育上海校区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